嬰幼兒敏感易怒、焦躁難帶,工作繁忙一天,白天已經讓大人筋疲力竭,晚上小孩又難以入睡,讓家長失眠傷神。
英國《每日郵報》(Daily Mail)彙整了國際研究,為父母們提供從入睡到夜裡快速再睡著的實證法寶。
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系跟比利時、巴西、芬蘭、南韓、墨西哥、俄羅斯、土耳其、義大利、中國、西班牙等歐、亞、美共14個國家的學者,針對841名父母,研究他們17~40個月大的嬰幼兒性格與睡眠的相關性。
他們請這些父母填答有關大人育兒的做法,以及孩子的每日活動與行為等內容,發現了跨國、跨文化的共通性,結果發現:被動、靜態式哄睡,要比積極主動的干預,更能幫助孩子入眠與穩定情緒,也會影響孩子日後的發展。
靜態的方式主要是安撫、輕拍抱抱孩子哄他們睡,或是再稍微動態一些的,如聽比較柔和的音樂、對他們輕輕的唱歌、睡前閱讀等。在跨國分析中,美國、芬蘭、荷蘭等國,比較會用這樣溫和的方式協助孩子入睡。
研究發現,這種方式除了可以讓孩子漸漸變得比較容易睡著,睡得比較好,孩子在白天的情緒也變得比較穩定,對他們的發展有正面的效益,舒緩平時的壞脾氣現象,還會更有笑容,有更好的社交互動能力。
動態、積極型的父母,則會把哭鬧的孩子帶離床鋪,放上推車出門去,讓他們散步時在晃著晃著的節奏中睡著;或是放在汽車安全座椅中,讓他們在搭車兜風中睡著;甚至乾脆跟他們玩,想等到他們玩到累到睡著。在研究中,最常用這種方式的是羅馬尼亞、西班牙、智利等國家的父母。這長期反而有反效果,會讓他們白天更難帶,更敏感不安、焦躁,也不利於社交發展。
如何讓孩子睡覺?
1. 改善睡前習慣、制定一系列靜態活動
建議可以建立一份睡眠時間表,例如睡前4~6小時要遠離含咖啡因的食品(如:巧克力、可樂),並建立一份常規,確認睡前1小時內不安排活動(避免看電視、用3C產品、做繁重的家庭作業等),另外,最好能在睡前固定先做一系列靜態的活動(如:喝奶→刷牙→上廁所→睡覺),一系列活動盡量要能在半小時內完成。
2.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、給予孩子安全感
創造一個安寧、平靜、溫度舒適和漆黑的臥室,對於怕黑的小孩,可以在牆壁角落使用小夜燈。建議也可移走臥室裡的時鐘,以消除時間帶來的緊張情緒。此外,在睡前也要避免爭論,或討論會引起焦慮的事情。如果小孩屬於入睡連結型的睡眠障礙,也可以提供能給予安全感的物品(如:小被被、絨毛娃娃)
3. 教導孩子如何放鬆
躺在床上深呼吸,想像一些正面的事或其他放鬆方式,可能有助於入睡。
4. 規律作息、設定就寢時間
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(包括白天小睡及夜間睡眠),並調節就寢時間,讓孩子能夠獲得建議的睡眠量,建議睡眠時間根據小孩年齡略有不同,通常是每晚要睡9~11個小時。家長甚至可以和與孩子訂定行為約定(如:甚麼時間要上床睡覺,若有確實達成,可集點換獎勵)。
5. 不要在床上輾轉反側
如果孩子無法入睡、在床上翻騰、輾轉反側,那就應該立刻下床,在較低的光線下,進行相對平靜的活動15~20分鐘,而不要躺在床上。爬起來20~30分鐘左右後,可再回到床上試圖入睡,若經過15~20分鐘還是睡不著,就應該再起床,再次嘗試可放鬆的活動,需要的話可以重複循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