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學習的發展
語言學習的發展是靠著耳朵的聽力、動作的注意力、與人社交互動、語言的組織能力,藉著口說而有說話的能力。
而音樂治療就是在言語 (speech) 、語言 (language) 及溝通 (communication) 三個方向來做語言治療。
一、注意力&社交互動能力
缺乏社交動機的孩子,多數時候,不太主動會與他人互動,更不用說是誘發說話和與人溝通。通常是有自我需求的時候,才會轉向旁邊的大人傳達訊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。然而缺乏了社交動機,當然會大大影響了口語、語言的使用,及非語言的溝通能力。
據研究指出,非語言溝通在我們日常溝通中的佔比,原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多上許多;其中包含了理解他人的肢體語言、面部的表情、語調、或話中之話,以及參與、開啟、延續和結束對話的能力。
音樂治療-用音樂與孩子架起溝通的橋樑
音樂,是非語言的溝通。對無口語的孩子來說,音樂就是一個可以盡情表達的方式;對有社交和溝通需求的孩子來說,音樂是與人互動的練習場。在音樂經驗中,參與者表達自己的想法,並同時聆聽他人,互動中做起了連結。
當孩子的注意力又被哪個東西吸引時,樂器的聲響、音樂與歌聲,扔然會抵達到他們的耳朵裡,開啟了一個溝通及互動的機會。音樂治療師與孩子樂器合奏或同唱的時候,即是在共享著注意力,在同一個速度、音量、表情、旋律、歌詞上互動著。
二、語言理解及語言表達能力
正常發展的兒童,在日常正常環境刺激下就能夠自然地發展語言能力。但是對於語言發展遲緩、有溝通障礙的孩子,學習語言,就像我們學習另一門外語一樣,需要額外花費努力。
音樂,是學習語言的良伴(不管是般一般幼兒或語言障礙的幼兒)。歌曲的高度「重複性」,可幫助兒童吸收歌詞內容,加上音樂豐富的變化,可以維持學習動機。當語言資訊(想傳達的文字或意思),被旋律和節奏包裝著,我們更容易將其「記憶」並回想起來(就像是兒歌、卡通歌曲總是讓人無法忘記)。
此外,在音樂的環境,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一項「刺激」。臨床上,我們發現無論兒童有或無口語,音樂常會引發他們「開口」,同我們唱起歌來、開始模仿、主動說話,或是牙牙學語。
學習的過程需要專注力,但有些孩子注意力較為短暫,喜歡動來動去,但是音樂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塊大磁鐵,可以吸引著他們參與和學習。
音樂治療師有時會歌唱即興當下兒童的遊戲內容、動作和行為,在情境中促進語言理解與表達。有時也會搭配圖卡提示、故事書,將語言學習目標設計成一首歌曲,並藉由歌曲相關的動作,或者樂器操作,滿足這個階段兒童的動覺需求。
三、說話的能力
唱歌和說話所運用的方式,其實有諸多相似之處,如氣息、發聲、聲調、輕重音、構音、流暢度等。不同的是,說話是快速且自然的,而歌唱是相對緩慢、有計畫性的。音樂治療就是利用速度、節奏、音調、旋律、拍子長度、樂句等,在言語能力的問題上提供音樂性的框架。
若我們將說話比喻為寫字,在還不會寫字的時候,音樂就像是輔助寫字的虛線,它幫忙畫出了字體的樣子,讓我們可以臨摹描繪學習去寫。而個案的學習也是照著音樂所勾勒出來的「虛線」唱著唸著,最後我們再擦去音樂的元素(虛線)——這就是說話了。
在上次提到的音樂治療相關課程,已正式在童樂語言治療所 開始服務
歡迎新的音樂治療師
郭璟儀老師 來到童樂語言治療所服務
不管是有語言障礙、自閉症、多重障礙的孩子、社交動機較低以及有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症的長者
都很歡迎來上音樂治療課程
預約請點選表單:
童樂語言治療所
[預約制。全自費]
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撫順街41巷1-6號(民權西路站一號出口)